2/14/2006

陶陶居

  康有为逝世于1927年3月31日(农历二月廿八)。这位近代名人披及全国的历史性活动肇始于广州。临近他的忌日,谈谈他尚存于广州的些许印痕。

  你当然知道广州老字号茶楼陶陶居。你大概也知道高悬于陶陶居大堂的匾额乃康有为所写。但你是否知道,终其一生,康有为从未到过位于第十甫路的这家陶陶居?

  这家陶陶居的原址是广州“城外头”的西关霜华书院,拆毁城墙开马路以后的1925年夏,我们所能见的陶陶居方才在此间开业;而自1898年春,康有为远赴北京策动戊戌变法以后,除了在1913年冬匆匆赶回南海老家奔母丧,他再未踏足广州。仅凭时间对照,已足以说明问题。

  究其实,陶陶居始创于“城里头”的清风桥,时为光绪十八年(1893年)。康有为乃清风桥陶陶居的常客,他为它题匾,即在此时此间!

  清风桥的所在,按始自1990年而此后论者皆持之为据的一个说法,是在今天的广大路右侧。穷究之,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的《羊城古钞》有“清风桥”条目,寥寥6字:“在抚院东大街。”按,抚院即广东巡抚署,民初被拆建成第一公园即现在的人民公园。同书另有“七块石桥”条目,称:“在华宁里街,有大长七块石,古名华宁宝石桥。水通清风桥大街沟渠而去。”直至今天,广卫路西南角尚存华宁里和七块石两条相连小巷,而当年已有“大街”之称的清风桥则被拓宽成吉祥路的南段了。

  由此可知,始创时的陶陶居位于今吉祥路最南段东侧。

  广府地区茶楼的大规模涌现,在光绪年间。这“新生事物”是在洋务运动背景之下处于襁褓期的近代工商业的副产品,实质性作用是为工商界人士设置斟酌生意的宽松环境,故而茶楼理应选址于交通畅顺的商业区。

  且比照前述特质考察当年陶陶居的选址。它的正西面不足百步,是广东巡抚署;它的正北面不足一里之遥,是两广总督衙门(故址即今越华路省民政厅);它的正南面,临广东提督学院署(掌管全省教育与考试的机构,故址即今西湖路市教育局)和大、小马站书院群;它的背东面,毗邻广州府经历司署(故址即新华电影院);稍稍往东一点,是广州知府衙门(故址即今省财政厅)和广东布政司衙门(故址在今儿童公园)。陶陶居虽然南向广州城的主干道惠爱大街和双门底,但它的西北面即巡抚署背后(今市政府大楼迄中山纪念堂),却是空寂的练兵校场和警卫森严的兵器库。

  看全盘,陶陶居诚然位处广州闹市中心,但观局部,这茶楼似否怪怪地跻身大衙门丛中?我以为,陶陶居是茶楼中的“异数”,其创始人别具生意眼,瞄准了一个特殊的高消费人群———官员和士子!

  谈笑多鸿儒,往来少白丁。这是陶陶居得以招徕康有为的浅层原因。1890年(光绪十五年),时年32岁的康有为携眷出广州,入住大塘街。两年后开馆讲学,创立名声赫赫的万木草堂。先后徒众数千的万木草堂三度易址,其颇具特殊意义的是第二次———1893年设于卫边街邝氏祠。邝氏祠,乃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破广州屠城之际,著名爱国诗人邝露守节殉难处。卫边街,因明代掌管广东全省军务的广州卫都司衙门坐落于今广卫路而得名,该街即今吉祥路北段,以广卫路口为界,跟清风桥大街南北相接。

  明乎此,每天在卫边街聚徒讲学的康有为,成了恰于同年开张且以文化人为基本客源的陶陶居的常客,自属情理中事。

  往深层探究,超一流学者康有为,何以赏面挥舞如椽大笔,为一家远未扬名的茶楼题匾?个中原因,在乎康有为跟陶陶居创始人之间的特殊关系。

  迄今,广州文史界对于茶楼业的研究连收集材料阶段也未曾达到,例如有关陶陶居,已发表的开拓性文章仅得空前绝后且难免粗糙的3篇。全面比较这内容互有出入的3篇并汲纳其可信成分,在未见权威人士公开最新发现之前,我把清风桥陶陶居的创始人姑定为谭晴波(此君已被大体确认是惠如楼的实际创始人),把经手迁陶陶居于第十甫的继任人姑定为谭杰南和陈伯绮。

  前述3篇文章之中的两篇系一位从事茶楼业数十年的老行尊的回忆散记,他首次向受众传递了广州早期茶楼业的若干重要信息:当年九成以上的茶楼由南海县七堡乡人创立;该批同业互为宗亲或挚友;其骨干人物出自谭、陈两族。

  尚未发现能够反映康有为跟谭晴波、谭杰南、陈伯绮的关系的直接材料,但如下线索却依稀透露出个中消息:

  康有为世称“康南海”,是南海县丹灶镇伏隆堡人,伏隆堡跟七堡乡仅隔一涌而相望。

  谭晴波、谭杰南是七堡乡宗亲,而于晚清入翰林院并引粤菜至北京、首创“谭家菜”名肴的谭宗浚亦为南海县七堡乡人;谭宗浚之父谭莹曾在广州顶级书院学海堂掌堂30余年,跟康有为的老师、南海九江著名学者朱次琦是知交。故而康有为跟谭氏家族颇有渊源。

  七堡乡人陈伯绮虽迟至专职担任第十甫陶陶居司理方才名扬广州,但此前他早已因兼职而成为多家茶楼的“六国大封相”。此君乃典型儒商一名,是朱次琦的再传弟子,即康有为的同门师侄。

  另有传奇人物江孔殷,这里单提他的广州首席名士与首席美食家身份———江孔殷翰林是谭宗浚翰林的小同乡,他跟陈伯绮的交情容或不至“刎颈”,但说“揽头揽颈”却决不为过,而他又是万木草堂有案可稽的106名重要生徒之一。

  要而言之,康有为跟陶陶居的创业者关系千丝万缕,于名茶美点谈诗论赋之间,卖弄手势给题幅匾额而博个满堂喝彩,“有为”何乐而不为?

  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。1898年春,康有为赴京,从此踏上不归路。而后废科举,众多书院顿成贫民窟。辛亥革命,走向共和,单由巡抚署被改作大公园,衙门群之土崩瓦解便可见一斑。陶陶居与时俱进,揪紧开马路之机迁往它合适的地头另觅高消费人群,虽则流年似水,迄今,深藏于它骨髓里的文化特质似未异化。

  戊戌变法失败,康有为流亡海外16载。但他的流亡无异潇洒走一回———1904年,他竟有能力在瑞典买下一座小岛,在岛上建了幢中国式别墅,取名“北海草堂”,在里头逍遥了整整4年。1913年回国,定居上海,购地皮10亩,建了座花园住宅,取名“游存庐”。1923年,又在青岛购别墅,取名“天游园”。章诒和女士在《往事并不如烟》中称康家为“最后的贵族”,实良有以也!1927年初,康有为自上海赴天津,为废帝溥仪拜大寿。归途中入住青岛天游园,旋即病逝于兹。

  行文至此,忽然有感于“学而后知不足”。诱因是拜读了贵版3月24日一篇作者为戴永夏、题为《康有为何故葬于青岛》的奇文,该文称,身藏有来头短剑的刺客巫仿,不知因何备剑而不用,却施展隐形大法毒死了康有为!恕鄙人孤陋寡闻,康有为死得恁般惨法,我平生仅是第二回知道———第一回是读过刊于《每周文摘》1999年12月3日的一篇文章,题为《康有为猝死青岛之谜》,转载自《江城晚报》,作者一位姓刘,另一位姓苏。我过细研读了前后两文,发现戴版本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字跟刘、苏版本一模一样……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