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/16/2006

麗灣

   “一灣溪水綠,兩岸荔枝紅” 
   荔灣,舊稱“西關”,因區內有“一灣溪水綠,兩岸荔枝紅”美譽的“荔枝灣”而得名。西關之名與古城有關。據《新華字典》解釋:“城關”,指城外靠近城門一帶的地區。廣州古城西部城墻即為現今人民路一帶,因此,城西荔灣區一帶被稱為“西關”。從明代起,就有不少有關西關的記述見於官方文字、民間文學作品等。如羅元煥的《粵臺徵雅錄》記述:“羊城西郊外,其地統名西園,即俗稱西關也。”在清代,嚴格的西關定義只是指上西關(今金花、龍津街一帶紡織工業區)和下西關(今上下九、十八甫、楊巷、十三行一帶的繁華商業區及西關大屋住宅區),不包括西村、泮塘、南岸一帶當時尚為農村的地區。但今日西關的延伸涵義已可包括整個荔灣區。西關文化,是廣州文化的縮影;而西關大屋,又是西關建築文化的精髓。 

   “泮塘五秀”飄香荔灣 
   被稱作“泮塘五秀”的“蓮藕、茨菇、馬蹄、茭筍、菱角”一直非常聞名。據了解,地處西關的泮塘風景秀麗,氣候宜人,十分適合種植蓮藕、馬蹄、菱角、茭筍、茨菇這幾種蔬菜,並被稱為“五秀”,還被後人廣泛地運用到各種的粵菜烹制之中,現在我們還能夠在泮溪酒家品嘗到這“泮塘五秀”的新鮮美味。 
   提起泮溪酒家,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是泮塘歷史最為悠久的酒家。位於荔灣湖畔的泮溪酒家建築佈局具有獨特的東方民族情調,其中殿閣層樓般的“迎賓樓”據說是參照蘇東坡的滿洲玻璃所設計,上面鐫刻著各種古錢銅鐘、名人詩畫。四周存放著各種酸枝雲石桌椅、鏤雕花卉、盆景古董和文房四寶,一派古色古香。同時,它建築在荔灣湖中,四面環水,僅由一條渡橋連接的“畔島餐廳”。 
   據了解,泮溪酒家是1000多年前南漢王劉長的禦花園“昌華苑”的故地,也是昔日的“白荷紅荔、五秀飄香”的“荔枝灣”。1947年,粵人李文倫在這片“古之花塢”上創辦了一家充滿鄉野風情的小酒家。當時,附近有5條小溪,其中一條叫“泮溪”,故此,小酒家也以“泮溪”命名。開業之初,泮溪異常簡陋,只用竹木、松皮搭架荷塘之上,座位200餘個,職工約40人,但由於經營新鮮、地道的郊菜鮮蝦腸、泮塘馬蹄糕、八珍茭筍皇等獨具地方特色的風味食品,也深得市民喜愛。據介紹,泮溪酒家的點心宴是倣照粵菜筵席的格局而創制的,一席點心宴包括煎、蒸、炸、湯、露、凍等多種點心,品種俱全且隨時按時節的變化而變化。 
   另外,西關還有不少知名的小吃,南信的雙皮奶、陳添記的爽口魚皮、順記冰室的芒果雪糕、開記的綠豆沙湯丸、德昌的鹹煎餅、歐成記的鮮蝦雲吞面、蓮香樓的雞仔餅、伍湛記的及第粥、銀記的牛肉腸、薩糖記的薩其馬,還有吹著“嘀嘀嗒”叫賣的雞公欖、碩大的棉花糖,這裡的一切一切,構成了許多老廣州成長歷程中最美好的回憶。 

   荔灣湖畔崛起美食園 
   泮塘路是一條新開路段,連通中山八路和龍津西路,並在荔灣區商業圈中佔了比較重的分量,原因是近年來食肆興起。到過那裏的市民都能概括出一個“食”字。記者發現在此扎堆的不少食肆傳統與創新並存。西關大屋的外觀一到晚上,每一家店燈色燦爛,霓虹燈則勾畫出西關大屋的輪廓,映照出一片迷人的懷舊景致。 

   據荔灣區經濟貿易局介紹,該區將美食園定在泮塘路,是因為要以美食匯聚、嶺南文化和西關風情為主題,充分挖掘嶺南傳統飲食文化資源。在美食方面,重點引入有特色的廣州小吃和廣東小吃,也會匯聚全國特色小吃,逐步擴建成為美食的集中地,並以著名的西關旅遊景點———荔灣湖、仁威廟、古玩城、荔灣區博物館等互為補充,互相呼應。 

   西關美食此間尋 
   除傳統小吃外,泮塘美食街內還有多家頗具廣州特色的食肆,如西關世家、沙河粉村和做艇仔粥非常有名的酒家。西關世家裏面供應昔日的西關小吃,還有眾多地道廣州美食。 
   泮塘路上的沙河粉村以新沙河粉宴和河鮮做招牌。沙河粉是用白雲山泉水制的,口感爽滑不膩,粉條厚薄均勻。特色菜芥汁青魚卷,用沙河粉包著混有芥末汁的魚肉,滾油炸至金黃即可,入口香脆,微辣的滋味讓人忍不住一試再試。 
   坐在園林酒家裏,憑欄眺望,荔灣湖美景盡收眼底,店內小橋流水,湖邊種滿奇花異草,此外,湖心小島上還建有涼亭一座,老闆特意請來了戲班師傅,粵韻飄香,頓時讓酒家生色不少。這裡除匯集了各種西關傳統美食外,還推陳出新創出了多款新派粵菜。遠處小船上有漁家女為你特別烹制艇仔粥,香氣四溢。如此良宵美景,倣如重臨當年的荔枝灣,清茶一杯,美酒數盞,遠處有漁歌晚唱,鄰座有文人潑墨,酒不醉人人自醉。

No comments: